首页资讯 • 正文

内容为王,推动“中国风”走出去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QQ163资讯

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以下简称:中国短片节)不断尝试创新破圈,并致力于在国际化、产业化方面做大做优。近日,中国短片节在北京深圳大厦隆重举办了中国新媒体全球传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短片节组委会发起并主办,与会嘉宾阵容强大。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中国新媒体内容全球传播和产业化路径”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为推进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内容为王,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传播工具之一,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度更是不言而喻。短视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工具,是目前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对于如何在全球传播“中国风”,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苏彤认为,应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中国新媒体创作的新格局,以数字智慧内容、应用和场景底座基础设施为依托,以文化创意、内容生产、版权利用为发展核心进行短片短视频产业布局和路径构建,基于《数字中国文化圈地图》绘制中国短视频创作蓝图。中国的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需要在文化产品和产业方面下足功夫,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风”走出去。

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苏彤

 

“人心的沟通是最难的,如果能真正打动人,那么得到的传播效果是超乎预料的。”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研究院传播所所长程义峰认为,在全球传播“中国风”应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发力,以文载道,着眼于人,文艺与自信就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宝贵价值。同时,要分析海外受众的心理,坚持内容为王、柔性处理的原则,边破边立:如专题纪录片《新时代,我在中国》,讲述的是在华外国人的故事,从当事人的角度作深度观察。西方教育和成长背景,使得这些在华的外国人熟悉西方的文化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华经历又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形成了他们比较有特色的“中国范儿”。总体来说,在华外国人的中国故事呈现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社会安全有序的现代中国形象。

对外传播案例:专题纪录片《新时代,我在中国》

 

近期火热的纪录片《众神之地》《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优秀的内容及充分利用现在的视听交互技术,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短视频、短片越来越多地成为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宣发的重要手段。总局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张延利认为,当今短视频和电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开始具备电影质感,注重深层次的元素,比如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

运用短视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工具,要想在全球做好“中国风”的传播,张延利秘书长认为,首先要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弱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冲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核心。在时效关联上,要与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时事相关联,以此形成合力引发广泛关注。叙事主体上,个体具像化叙事更容易引发共情和共鸣。视频语言突破文化差异,互动关系以对话为核心,强化国际受众的兴趣和认同参与,柯文斯导演执导的《柴米油盐之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纪录片《众神之地》《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柴米油盐之上》海报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得到了嘉宾们的高度评价。崔岩主任表示,“中国新媒体全球传播研讨会”作为一次国际化的行业交流,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苏彤认为,“深圳是一座文化创意城市,而中国短片节将继续扮演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先行者的角色,推动中国短视频的全球传播。”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崔岩

 

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短视频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上月,第十二届中国短片节活动落下了帷幕。数字“十二”在中华文化中带有美好的意蕴,象征着圆满,也代表着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短片节作为一个集新媒体短片展映、产业交流、产学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继续聚焦短片产业生态和多元价值,探索智能与虚拟时代短视频的拓展空间及全新路径,助推全媒体语境下短片和短视频的新兴业态,探索产业与艺术价值相互赋能的影视之道,为中国短视频产业的不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